近期,探路者披露了2018年上半年报,业绩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财报显示:探路者公司上半年营收8.7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38%,净利润2412.08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9.47%,扣非净利润下降89.02%。这是2017年探路者首次亏损以来,再次遭遇的业绩暴跌。
2017年以来,探路者就开始遭遇各种麻烦,在年初股票复牌后,一年时间经历了两次公司管理层的变动以及公司策略的调整。尽管年底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了大的调整,公司创始人王静也全面回归,但是半年以来,王静还没有把探路者带出阴霾。
收购业务拖累主业
对于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原因,探路者控股集团证券部给到记者的解释是,户外用品主业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基本达成年初既定的经营计划目标。但是由于旅行服务中,国际机票业务的大幅减少,这块业务的萎缩拖累了探路者的整体业绩。
旅游服务这块业务是2014年3月探路者收购的易游天下,当时探路者以2.3亿元拿下易游天下74.56%股权,易游天下成为探路者旗下国家5A级旅行社。然而,这次收购成了探路者的一个大累赘, 2015年度易游天下亏损2720万元,2016年亏损2034万元,2017年亏损2145元,而2018年上半年,易游天下的业绩还在持续的恶化。
对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探路者方面表示,因为公司董事会于2017年11月底完成换届,新一届管理层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整了原先过于激进的销售规划,对过季货品清理力度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导致报告期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加约6,533.58万元(报告期公司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3,800.27万元,而上年同期存货跌价准备净冲回2,733.32万元),从而使得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去年底,多年在全球各地登山的王静回归探路者,重新担任探路者CEO,盛发强“退居二线”只担任公司的董事。回归的王静采取了一些扭转不利情况的措施,包括增强用户对产品系列的标签化认知,夯实公司多品牌业务发展基础;打造和推出极致单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全面升级运营管理能力;聚焦线上线下运营效益提升,增强会员管理,促进零售模式升级。
然而,从上半年的业绩看,王静推出的这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对探路者的外部销售和业绩带来实质性的作用。
“公司采取的相关策略已在经营管理层面达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例如产品力的进一步提升、会员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运营管理质量持续升级等。但财务数据的提升一般会滞后于经营层面的改善,因此公司相关策略的实施落地效果在财务数据上的充分显现仍需一段时间。”探路者方面在回复记者时表示。
盲目扩张 尴尬回归主业
2011年以后,探路者在稳居中国户外用品第一品牌之后,开始了多元化之路。在户外用品这个版块,探路者先后收购了DiscoveryExpedi-tion、阿肯诺等户外品牌,形成了户外市场多品牌的格局;此外,还积极布局旅游板块,希望旅行板块成为用户流量的入口,也是销售收入的重要贡献者。
然而,探路者收购的易游天下却成为最失败的一个项目,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持续亏损,而2014年探路者并购的“极之美”也在2015年度亏损91.83万元。探路者收购的公司很多都没有达到收购的预期,反而持续的亏损。
禾生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刚认为,轻户外产品曾经是探路者成功的关键要素和长期优势之一,借由上市也一度将营业额翻涨十余倍之巨。但是,多元化战略的决策或许是来自资本市场和强势竞品的压力,收购似乎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扩张的本质是优势输出,而不是花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探路者方面强调,投资前审慎评估了投资标的,对收购对象进行了有效的尽调评估,并完善投资并购协议。但相关投资公司在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与探路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业务无法完全融合。对此,探路者已经开始对旅行、体育等领域中与户外主营业务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和投资项目启动了逐步剥离及退出的规划。
在剥离收购业务的同时,如何回归主业,强化探路者的户外主业其实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2014年布局户外旅行业务以来,由于资源、战略的倾斜,户外业务一直没有明显的发展,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营收分别是17.12亿元,17.99亿元和17.05亿元,2017年还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多元化扩张这几年,探路者的主业并没有任何补强,在高端品牌和童装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好,即便在主业上也没有聚焦,精力过度的被分散,主业的优势也逐渐不再。“如果重新回归主业,必须聚焦,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渠道的拓展、营销的专业化以及人才储备上发力,才有可能找回主业的优势。”李文刚强调。
2017年以来,探路者就开始遭遇各种麻烦,在年初股票复牌后,一年时间经历了两次公司管理层的变动以及公司策略的调整。尽管年底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了大的调整,公司创始人王静也全面回归,但是半年以来,王静还没有把探路者带出阴霾。
对于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原因,探路者控股集团证券部给到记者的解释是,户外用品主业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基本达成年初既定的经营计划目标。但是由于旅行服务中,国际机票业务的大幅减少,这块业务的萎缩拖累了探路者的整体业绩。
旅游服务这块业务是2014年3月探路者收购的易游天下,当时探路者以2.3亿元拿下易游天下74.56%股权,易游天下成为探路者旗下国家5A级旅行社。然而,这次收购成了探路者的一个大累赘, 2015年度易游天下亏损2720万元,2016年亏损2034万元,2017年亏损2145元,而2018年上半年,易游天下的业绩还在持续的恶化。
对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探路者方面表示,因为公司董事会于2017年11月底完成换届,新一届管理层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整了原先过于激进的销售规划,对过季货品清理力度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导致报告期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加约6,533.58万元(报告期公司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3,800.27万元,而上年同期存货跌价准备净冲回2,733.32万元),从而使得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去年底,多年在全球各地登山的王静回归探路者,重新担任探路者CEO,盛发强“退居二线”只担任公司的董事。回归的王静采取了一些扭转不利情况的措施,包括增强用户对产品系列的标签化认知,夯实公司多品牌业务发展基础;打造和推出极致单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全面升级运营管理能力;聚焦线上线下运营效益提升,增强会员管理,促进零售模式升级。
然而,从上半年的业绩看,王静推出的这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对探路者的外部销售和业绩带来实质性的作用。
“公司采取的相关策略已在经营管理层面达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例如产品力的进一步提升、会员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运营管理质量持续升级等。但财务数据的提升一般会滞后于经营层面的改善,因此公司相关策略的实施落地效果在财务数据上的充分显现仍需一段时间。”探路者方面在回复记者时表示。
盲目扩张 尴尬回归主业
2011年以后,探路者在稳居中国户外用品第一品牌之后,开始了多元化之路。在户外用品这个版块,探路者先后收购了DiscoveryExpedi-tion、阿肯诺等户外品牌,形成了户外市场多品牌的格局;此外,还积极布局旅游板块,希望旅行板块成为用户流量的入口,也是销售收入的重要贡献者。
然而,探路者收购的易游天下却成为最失败的一个项目,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持续亏损,而2014年探路者并购的“极之美”也在2015年度亏损91.83万元。探路者收购的公司很多都没有达到收购的预期,反而持续的亏损。
禾生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刚认为,轻户外产品曾经是探路者成功的关键要素和长期优势之一,借由上市也一度将营业额翻涨十余倍之巨。但是,多元化战略的决策或许是来自资本市场和强势竞品的压力,收购似乎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扩张的本质是优势输出,而不是花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探路者方面强调,投资前审慎评估了投资标的,对收购对象进行了有效的尽调评估,并完善投资并购协议。但相关投资公司在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与探路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业务无法完全融合。对此,探路者已经开始对旅行、体育等领域中与户外主营业务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和投资项目启动了逐步剥离及退出的规划。
在剥离收购业务的同时,如何回归主业,强化探路者的户外主业其实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2014年布局户外旅行业务以来,由于资源、战略的倾斜,户外业务一直没有明显的发展,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营收分别是17.12亿元,17.99亿元和17.05亿元,2017年还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多元化扩张这几年,探路者的主业并没有任何补强,在高端品牌和童装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好,即便在主业上也没有聚焦,精力过度的被分散,主业的优势也逐渐不再。“如果重新回归主业,必须聚焦,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渠道的拓展、营销的专业化以及人才储备上发力,才有可能找回主业的优势。”李文刚强调。